主要行业
- 金融服务 房地产 有色金属
- 医药生物 化工行业 机械设备
- 交通运输 农林牧渔 电子行业
- 新能源 建筑建材 信息服务
- 汽车行业 黑色金属 采掘行业
- 家用电器 餐饮旅游 公用事业
- 商业贸易 信息设备 食品饮料
- 轻工制造 纺织服装 新能源汽车
- 高端装备制造 其他行业
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行业名称: 机械行业 | 股票代码: | 分享时间:2018-03-28 10:43:38 |
研报栏目: 行业分析 | 研报类型: ![]() | 研报作者: 任天辉 |
研报出处: 东兴证券 | 研报页数: 15 页 | 推荐评级: 看好 |
研报大小: 1,486 KB | 分享者: yuw****37 | 我要报错 |
事件:
中美贸易冲突近期频频升温,特朗普政府继宣布对钢铝提升关税后,又重启“301”调查,对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大规模征税,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并将在WTO就中方歧视性的技术许可做法提起诉讼。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重点发展产业成为此次贸易冲突的重点针对对象,涉及机械行业的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高铁装备、农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投资要点:
1.中美贸易冲突不改中国高端制造崛起趋势
近期中美贸易对峙持续发酵,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孤立主义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3月22日特朗普签署的总统备忘录,使得中美贸易对峙情绪升温,并对中美股票市场带来一定冲击。
此轮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争端战略意图明显,将会被征收新关税的中国产品包括航空航天设备、高铁设备、新能源汽车和高科技产品,均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重点发展产业。
考虑到美国自奥巴马政府以来,持续推进制造业回归,陆续推出《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促进经济增长的四大目标》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规划。此轮贸易冲突更多的映射出中美两国在高端制造业的战略争夺。
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主要为机电、音像设备,杂项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以及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等。
按照海关商品归类(HS分类),我们遴选出与机械行业相关的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铁道车辆;轨道装置;信号设备,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以及船舶及浮动结构体等产品。
根据我们测算,在中国2017年对美出口中,机械行业相关产品占比达到22.16%;在中国对美进口中,机械相关产品占比达到20.27%。中国对美机械行业顺差为645.37亿美元,占2017年中美顺差比重为23.40%。
从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提高贸易壁垒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除试图缩窄对华贸易逆差,推进制造业回归外,遏制中国高端装备崛起的意图明显。
我们认为,美国对华高端制造业的贸易遏制阻挡不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崛起。一方面,中国对美出口的机械产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高铁装备、农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战略产业尚在培育阶段,出口占比较小。以铁道车辆为主,其出口金额占目前对美出口的比重不足1%。
另一方面,中国具备庞大的内生市场,可以各类高端装备制造的初步发展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且随着国内科技人才的逐步崛起,工程师红利将是国内制造业未来逐步走向高端的重要基石。
2.轨交装备:国内市场空间巨大,受贸易冲突影响极小
从中国中车收入结构来看,2016年其海外收入占比为8.29%。海外订单多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肯尼亚、泰国、巴基斯坦、印度等国,且多数为机车、货车和地铁车辆订单。公司之前拿到美国芝加哥地铁项目,并推进美国春田制造基地项目。
中国高铁的价格具备较强竞争力,极大压缩了竞争对手的利润空间。和国际竞争者相比,中国高铁的优势除了性价比高,还在于交货期限短。高铁海外投资本质上应该是基于商业利益的市场行为,但实际执行中会受到政治、经济环境多重影响。
截止目前,中国高铁走出去落地及执行中的项目包括印尼雅万高铁、俄罗斯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马来西亚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以及中国和泰国同意建立的经由老挝的高速铁路。
总体来看,美国在国内轨交车辆走出去的占比较低,提高关税对国内轨交车辆走出去影响有限,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25》,到2020年我国铁路网规模目标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到2025年,我国铁路网规模目标达到17.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建成现代的高速铁路网。构筑"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连接主要城市群,基本连接省会城市和其他50万人口以上大中城市。
自2014年南北车合并以来,中车在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城轨地铁车辆等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90%,具有无可撼动的统治地位。
关键零部件方面,目前我国高铁一些关键的零部件(轮对、牵引系统、制动系统、刹车片、连接器、车轴、受电弓、车载辅助电源系统)还需要从国外进口,或者从中外合资厂购入。核心部件毛利率显著高于普通部件,国产化后替代空间巨大。
我们认为,短期内国内市场仍将是轨交车辆及相关零部件的主要驱动力。2018年,中国高铁总里程已超过2.5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铁建设运营规模最大的国家。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至少新增高速铁路1.1万公里。截止2015年我国动车组拥有量密度为0.89辆/公里,而法国、德国高铁的动车组保有密度2.4辆/公里,日本东京至大阪新干线密度更是达到4.2辆/公里。
随着铁路体制改革推进,线路加密需求有望进一步提振动车组需求。我们认为,2018年到2020年,动车组有望年均招标350列左右,复兴号动车组有望成为未来招标主力。
根据高铁招标数据,目前一列高铁平均成本约1.6亿元,其中核心零部件约占高铁成本的70%,按此测算未来三年高铁动车零部件市场空间超过1000亿元。
3.集装箱行业:波动弹性较大,关注全球贸易增速
集装箱行业受全球贸易变化影响较大。从历史来看,全球商品出口增长率变动与中集集装箱产销量高度一致。
根据我们测算,在大部分时间,国际贸易增速1个百分点的波动,会导致集装箱产量同向变动2到10个百分点。
集装箱运输的参与者主要有实际承运人(轮船公司、铁路公司、公路运输企业、航空集装箱运输公司等)、集装箱租赁公司、集装箱船舶租赁公司、集装箱码头经营者、集装箱货运代理人、集装箱货运站等。
集装箱作为国际货物贸易的承载工具,购置者基本为集装箱租赁公司和班轮公司,不直接向某一国出口。但需要考虑贸易保护主义的提升对于整体国际贸易的潜在冲击。
尽管集装箱行业在历史上呈现较强的弹性,但只要国际贸易不出现超预期的下滑,我们认为未来3年集装箱行业仍将保持较强韧性。
根据租箱公司Textainer分析,目前全球新箱及库存集装箱短缺较为严重,去年以来,旧箱价格接近翻倍,目前集装箱售价大于账面价值,租箱公司收益率显著提升,资本开支意愿增强,超期服役的旧箱有望集中更换。
根据Triton披露的数据,2017年全球处置干货集装箱的平均箱龄为14年左右。
我们回溯集装箱发展历史,可以明显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贸易全球化快速推进,全球集装箱市场迎来快速增长。2004年到2008年,为集装箱生产高峰期。
我们按照集装箱平均报废年限14年计算,容易得出,2017年开始全球集装箱将步入更换高峰,且未来3年集装箱需求具备强支撑。
随着下游需求的回暖,班轮公司及租箱公司盈利改善,旧箱价格显著提升,我们认为租箱公司和班轮公司资本开支意愿将显著增强,超期服役的旧箱有望在近两年集中更换,集装箱上行周期将超过3年,持续程度有望超预期。
从生产格局来看,国内厂商在全球集装箱生产的绝对主力。中集集团、胜狮货柜、新华昌和东方国际占全球集装箱生产的96%以上。
回溯历史,集装箱生产的全球重心上世纪70年代在日本,80年代转移到韩国,90年代即转移到中国。集装箱作为对产能和成本极为敏感的行业,无论日本还是韩国均未占据全球集装箱领袖位置10年以上。而中国主导全球集装箱行业生产已经超过20年,且行业地位愈发巩固。
我们认为,集装箱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映射出中国制造的韧性,尽管人力和环境成本上升,但优势机械行业长期积累的产能、渠道和供应链为其构筑了短期难以逾越护城河。即便面临关税壁垒,国内集装箱行业仍具备较强竞争力,短期内国外市场难以承接如此体量的传统制造业。
4.机器人行业:影响极为有限,国产机器人进口替代空间大
自2013年起,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GGII)的数据,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8.5万台,占全球比重达到29.56%。产值规模达到135亿元,其中国产占比仅为19%。
ABB、KUKA、FANUC、YASKAWA(安川)四大家族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占比超过50%。受限于技术水平,国内工业机器人出口不超过5000台,数量较少,且总体偏中低端,预计受贸易战影响极为有限。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发展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虽然说中国市场大部分市场份额依然掌握在外资厂商手中,但目前已经有部分国产企业开始崭露头角,积极布局工业机器人市场。
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仍具备较大进口替代空间,国产机器人主要受制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不高,成本高昂,控制系统及品牌等方面。
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75%的精密减速器从日本进口;伺服电机方面,国内的份额低于20%;控制系统的份额也较小,约为20%。
由于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分别占机器人整机成本的35%、25%、15%,导致中国机器人企业生产成本极高。国内企业往往要以高出国外厂商近3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电机,使得工业机器人制造商承担巨额的营业成本。以165公斤点焊机器人为例,受限于核心技术缺失,国内工业机器人成本远高于国外。
控制器国内外差距较小,关键在于标准。控制器由于其“神经中枢”的地位和门槛相对较低,国内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厂商可以自行开发控制器,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
根据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尽管国外厂商关键零部件领域仍占优势,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的销量快速增长,技术突破也在加速推进,进口替代已成大势。
目前国内已经产生了一批具备核心技术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如埃斯顿、大族激光、新时达、拓斯达、机器人等,以及布局减速器的上海机电、中大力德、昊志机电等企业。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估算,2017-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均销量预计为14.8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比例预计从2015年的27%提升至2019年的39%。
根据IFR预测,2017-2019年国内工业机器人本体累计市场规模预计达900亿元,预计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销售额分别为260亿元、290亿元、34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约为15%。
2017-2019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累计市场规模预计达1340亿元。假定2017-2019年集成均价为本体的1.5倍,则2017-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销售额分别约为390亿元、440亿元、510亿元。
5、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美国近期对华采取的贸易政策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其遏制中国高端制造崛起的战略意图,但预计实际效果有限。一方面,中国巨大的消费和制造市场将为本土高端制造崛起提供缓冲和支持,另一方面,目前中美贸易中,高端制造出口比例较小,征收关税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同时,美国近期的贸易政策也为国内高端制造产业提供了警醒,也为我们警示了高端制造不能寄希望于外力,只能借助自身不断的研发和支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倒逼国内产业升级,
建议重点关注标的:埃斯顿、上海机电、康力电梯、中国中车、陕鼓动力等。
6、风险提示:
1、原材料及能源价格大幅波动;2、国内研发投入不及预期;3、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扩散。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6-1866 举报邮箱:hbzix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