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研究报告:国金证券-12月PMI数据评论:类滞涨情形再现,季末加速效应打破-171231

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 分享时间:2018-01-02 14:26:19
研报栏目: 宏观经济 研报类型: (PDF) 研报作者: 边泉水
研报出处: 国金证券 研报页数: 5 页 推荐评级:
研报大小: 694 KB 分享者: I****r 我要报错
如需数据加工服务,数据接口服务,请联系客服电话: 400-806-1866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数据:中国12月官方制造业PMI录得51.6(前值51.8),非制造业PMI录得55.0(前值54.8)。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1、12月份制造业PMI小幅回落(-0.2至51.6)。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其中,产出、新订单在扩张区间小幅回落,进口自荣枯线附近小幅回升,出口上升幅度较大,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上升,总体上表现为内需放缓,外需改善,价格上涨。
 (1)供需角度看,产出小幅放缓(-0.3至54.0),新订单指数回升(-0.2至53.4),供需同步放缓。供给上,限产持续时间超预期,对生产形成抑制。需求上,内部需求回落,但外部需求上升,拉锯之下总需求仍小幅放缓。
 (2)采购库存角度看,原材料库存在收缩区间内进一步萎缩(-0.4至48.0),产成品库存收缩区间也进一步萎缩(-0.3至45.8)。同时,采购量有所回升(+0.1至53.6),企业对未来需求预期可能依然悲观。
 (3)价格上看,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扩张区间内涨速回升(+2.4至62.2),出厂价格回升幅度较小(+0.6至54.4),体现上游供给收缩拉升原材料价格,但下游需求疲弱抑制出厂价格上涨。南华工业品价格环比有所回升,与PMI价格指数上涨相互印证。
 (4)进出口上看,进口小幅回升(+0.2至51.2),出口回升幅度较大(+1.1至51.9),体现海外需求的季节性改善,这与美欧日的PMI改善一致。
 (5)企业规模上看,大型企业扩张速度小幅回升(+0.1至53.0),中型企业小幅减速(-0.1至50.4),小企业收缩区间内进一步萎缩(-1.1至48.7),体现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中小企业受到挤出明显。
 (6)未来看,我们认为,12月份制造业PMI在上一个月阶段性回升之后,回到下降的趋势当中,但降幅不大。经济的趋势性下滑压力仍存,外部需求的阶段性改善,对冲了一部分国内需求的下滑;但资金来源方面的压力,叠加环保对供给的限制,将继续对内部需求形成向下压力。从预期来看,未来工业生产压力有所缓解,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小幅改善(+0.8至58.7)。
 2、12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小幅回升(+0.2至55.0)。整体上看,非制造业活动小幅改善,但业务活动预期扩张放缓(-0.7至60.9),非制造业扩张加速并保持高景气区间。从结构看,邮政快递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货币市场服务、保险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高位景气区间,企业经营活动较为活跃,业务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餐饮业、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及修理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业务总量有所回落。建筑业方面,扩张速度有所回升(+2.5至63.9),体现短期基建投资仍存一定支撑。
 3、12月PMI的回落意味着需求仍在进一步放缓,并且今年的“季末效应”或被打破。第一,产出和新订单指数的回落,意味着需求在进一步放缓。无论是制造业PMI分项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和订单指数的回落,还是中观高频数据跟踪的地产销售、汽车销售、高炉开工、发电耗煤等数据的进一步下行,都印证了总量上需求的进一步放缓。由于一方面这种需求放缓的方向已经为市场一致预期,另一方面放缓的幅度相对不大,市场对这种放缓的反应可能不会过于强烈。第二,外部需求在特朗普减税的带动下,有所回升,但未能完全抵消内部需求的下降。从出口分项指数来看,12月再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可能受到美国减税预期提振,以及欧日经济增长乐观的带动。但这种边际改善的力度正在减弱,未能对冲国内需求的下滑,所以从总量上看总需求仍表现出下降态势。第三,需求放缓的同时,价格有所回升,类滞涨的情形再现。油价上升、基本金属价格上涨、国内环保限产推升黑色系价格高位震荡,工业品的“输入型通胀”,叠加“供给侧改革”推升的价格上涨,带来了短期的轻微的“类滞涨”情形。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短期或许难以放松,同时未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可能较大。第四,今年的“季初减速,季末加速”效应或被打破。今年以来,存在较为明显的季初经济增速放缓,季末经济增速上升的现象,可能主要受到财政、货币等政策支持的影响。从12月份公布的制造业PMI数据来看,生产和需求并未出现明显回升的迹象,一方面原因可能在于11月份已经提前反应,另一方面原因可能在于财政支出的力度有所减弱。因此,“季末效应”或被打破,12月份的经济数据可能进一步下滑。
风险提示:
 1.货币政策仍然保持较紧态势,对资金利率的影响扩展至实体部门,导致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2.财政政策今年也是边际趋紧的,基建投资今年与财政支出相关性较高,未来基建投资增速下滑对经济影响可能加大;
 3.房地产价格预期正在发生改变,可能对房地产行业形成较大影响,从而影响部分金融机构;
 4.金融强监管带来的金融条件的收紧,叠加政策收紧,产生的合力可能令经济出现较大下行压力。

推荐给朋友: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hbzixun@126.com
Copyright@2002-2025 Hibor.com.cn 备案序号:冀ICP备18028519号-7   冀公网安备:13060202001081号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6-1866 举报邮箱:hbzixun@126.com